在工作和生活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人問我:“牛老師,精益是什么?”那么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個人對精益思想的一些理解,用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名詞來解釋一下其中的一些奧秘。
首先精益思想是從顧客端開始的,由此往回推,把任何不能為顧客創(chuàng)造價值的活動定義為浪費。
精益管理的目的是通過持續(xù)消除浪費、波動與僵化,努力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把價值呈現(xiàn)給顧客。有些理念是所有精益企業(yè)所共通的,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精益理念,但在精益理念中,有些和許多傳統(tǒng)組織中流行的理念正好相反。
1.拉動與推動
拉動是主動的思維方式,推動是被動的思維方式。
拉動是為達成目的實現(xiàn)目標而采取的積極行動,是一種內在的力量,促使事物發(fā)展,相反推動則是在外力的逼迫下被動的做事方式。
兩者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舉例:將一根珍珠項鏈展開放在桌面上,我們想將這根珍珠項鏈向一個方向移動一段距離,這個展開的珍珠項鏈好比一個流程,每顆珍珠是流程的節(jié)點,要到達的位置就是流程的目標。
如果我們拉動與目標方向相同的一段移動會很容易將項鏈移動到指定位置;如果我們在相反的一端推動項鏈,結果又將如何呢?
這就是拉動與推動效果的不同。
什么是拉動的源?
目的與目標、個人追求、工作標準、客戶要求等就是拉動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力量源。
“拉動”是精益管理中很關鍵的理念?!袄瓌邮接媱潯笔蔷嫔a中物料與計劃排產的靈魂,“拉動式計劃”就是計劃只下達到最后工序,后工序拉動前工序。
而“推動式計劃”則是前工序推動后工序,這樣就不可避免延長生產周期,延誤交貨。
在工作和生活中拉動的理念至關重要,它決定了工作績效的大小和人生目標的實現(xiàn)。
2.過程與結果
過程是結果的必要條件,過程做的好,結果不一定好;但過程不好,結果肯定不好。
很多企業(yè)推行精益管理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大家喜歡搞運動,說大話,喜歡設想和奢望,但很少落實到行動上,所以做事往往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
付之于行動落實到過程是實實在在的,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是要付出辛苦的,所以人們不愿意落實到過程。
精益管理是一個持續(xù)改善的經營過程,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想法是不現(xiàn)實的。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功夫下在過程中。
3.一線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地方
當你走進超市,你會希望趕緊找到商品,結帳時不要排隊太長,找不到某件商品時,你會需要一個親切的店員,告知你東西放在哪里。
身為顧客你不在意超市昨晚送了幾次貨,收銀員受過多少培訓,或該零售店追蹤哪些關鍵績效指標,當然超市需要所有這些條件才能把價值呈現(xiàn)給你,但他們不會構成你購物體驗或價值觀感的一部分。
但是管理者往往很難理會,他們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以及在各項工作間的時間分配,以確保一線作業(yè)能流暢進行,并能在顧客端創(chuàng)造價值。
在企業(yè)經營過程中越靠近顧客的流程端點創(chuàng)造的價值越大。
嚴格說來管理是運營的必要條件,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輔助活動,如果管理沒有效果那是經營中的極大浪費。在生產制造型企業(yè)中真正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利潤的是一線的操作員工。
組織里的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的行動能如何促進企業(yè)目標的達成。
假設某家公司向來加班量都很大,但由于需求下降,公司不再需要這些昂貴的額外產品,而習慣領加班費的員工,得先要了解公司為什么取消加班,然后才能接受這種改變。
取消加班的同時,要讓員工感受到其他好處,比如工作保障。管理者必須坦誠以待,不僅說明變革的必要性,還要贏得信任,并幫助使員工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保持一致。這樣的一致是必要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員工才能培養(yǎng)起精益理念,擔任起精益管理所要求的責任。